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。近日,缅甸发生强烈地震,造成三千多人遇难、五千多人受伤。世界卫生组织(WHO)专家强调,在搜救工作基本完成后,地震灾区迫切需要预防传染病的暴发,尤其是腹泻和呼吸系统疾病。
世卫组织表示,缅甸实皆省的一些安置地点已发现多起轻度至中度腹泻病例。专家警告,地震后的缅甸可能面临疟疾、登革热和肝炎等疾病的增加。饮用水的安全、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服务的中断,将加剧现有疾病的威胁,尤其是霍乱及腹泻。这一批次地震还导致约一半的医疗设施受损,进一步恶化了疾病传播的风险,长期危机将使皮肤病、疟疾和登革热的发病率上升。
世卫组织驻缅甸代表图沙拉·费尔南多表示,受灾地区的医院病人超负荷,医疗物资匮乏,电力和燃料的不足使得情况更加糟糕。孕妇、儿童以及糖尿病和心脏病等慢性病患者将面临严重的医疗条件缺失。
世卫组织已向受灾地区提供了应对腹泻、急性呼吸道感染和皮肤感染的医疗用品。专家阿图罗·派希甘指出,相关部门需要确保安全的食品和饮用水供应,同时,灾区民众应当强化卫生习惯。
中国北京市大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甘亚弟建议灾民:务必喝安全的水,避免食用变质及生的食物,保持居住环境良好通风,清洁和消毒餐饮器具,同时做好防蚊措施,如使用蚊帐、穿透气性良好的衣物及涂抹驱蚊剂。如果出现发热、皮疹、腹泻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,并注意个人防护,如佩戴口罩和勤洗手。
喻小念医生指出,确保充足的环境消杀药品和净水设备,以及针对灾后传染病特点准备必需的治疗药物,对于防止疫情的蔓延至关重要。政府部门的协调保障,及时调配必要的药物和设备,是确保灾民健康的重要措施。
世卫组织最新报告显示,灾民常常存在心理创伤,死亡和余震引发了人们的压力与焦虑。在以往的救灾中,频繁的余震及基础生活设施的破坏,可能诱发所谓的“经济舱综合征”,即长时间导致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。
日本国立循环器官疾病研究中心的专家山口武典建议,灾后避难人员需注意补充水分,保持适当的活动;而喻小念医生也提到,灾民需获得适当的心理支持,预防精神上的崩溃。尤其要关心儿童和地震中受伤者的心理健康,而抗震救灾工作者同样面临巨大压力,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需受到重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